在全民健身热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追求极致的运动表现,还是普通健身爱好者渴望塑造理想身材、提升身体素质,运动营养食品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持续深入,运动营养食品领域也迎来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为运动人群带来了更多优质选择和科学指导。
01
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增长动力强劲
全球运动营养食品市场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据QYResearch(恒州博智)的统计及预测,2023 年全球运动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大约为 261.36 亿美元,预计 2029 年将达到 418.3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16%。
重点国家/ 地区市场规模及特征
中国:亚太核心增长区,呈爆发式扩张
中国市场以高增速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呈现“基数小、增速快、潜力大” 的特征: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运动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 8.61 亿美元(约 60 亿元人民币),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25%,约占全球的4.21%;2024 年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 74 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 年将突破 91 亿元人民币,2030 年将达到 2139.86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提升至 6.14%。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的深入推进,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提升至 37.2%。预计2030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预计达 5.6 亿人,30-45 岁女性消费群体占比从 2023 年 28% 升至 2025 年 37%,叠加健身俱乐部扩张与在线健身普及,不断扩大的运动人群基数,正持续推动运动营养市场蓬勃发展。
国外市场简单概述
美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3 年北美地区以 61.45% 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欧盟作为传统核心市场,2023 年欧洲运动营养补充剂消费端份额 26.74%,按全球整体规模测算,整体市场规模约 54 亿美元,在全球仅次于北美;
日韩市场以高准入标准和精细化需求为特点:2023 年亚洲运动营养补充剂市场份额约 30%(扣除中国后),日韩合计占比 15%-20%,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分别达 20-30 亿美元、15-25 亿美元[1]。
澳新依托原料资源形成独特市场竞争力:2023 年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约 15-25 亿美元,占全球 7%-12%,其中运动营养补充剂品类占比超 60%[1]。
[1]基于《全球与中国运动营养补充剂市场需求规模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的区域份额拆分及产业公开信息综合估算;
02
关键营养素研究的新突破
(一)蛋白质:不止于肌肉修复
蛋白质一直是运动营养领域的核心营养素,传统认知中其主要作用是修复运动中受损的肌肉组织、促进肌肉生长。但最新研究发现,蛋白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蛋白质,如乳清蛋白中的α- 乳白蛋白,不仅能快速被人体吸收利用,为运动后肌肉修复提供原料,还能调节运动时的神经递质水平,缓解运动疲劳感,提高运动耐力。此外,胶原蛋白肽作为一种新兴的蛋白质来源,在运动营养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实验发现,长期补充胶原蛋白肽能够增强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的强度和弹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尤其适合跑步、篮球等对关节冲击较大的运动人群。
(二)碳水化合物:精准供能成新方向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时主要的能量来源,以往的研究多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摄入时间。而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始聚焦于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研究发现,复合型碳水化合物,如抗性淀粉,不仅能为身体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避免运动中血糖大幅波动,还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改善运动人群的肠道健康。同时,不同结构的碳水化合物混合物,如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能够提高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进一步提升运动耐力,尤其适合长时间耐力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等。
(三)脂肪酸:不再是“运动禁区”
过去,由于脂肪酸消化吸收速度慢,容易引起运动时肠胃不适,很多人认为运动人群应尽量减少脂肪酸的摄入。但最新研究表明,适量摄入特定类型的脂肪酸,如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运动人群具有诸多益处。
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运动引起的肌肉炎症和氧化应激,加速肌肉恢复,减少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感。同时,研究还发现,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改善运动人群的心血管功能,提高血液中氧气的运输能力,从而提升运动表现。此外,中链甘油三酯(MCT)作为一种特殊的脂肪酸,能够快速被人体分解代谢为能量,为运动提供即时能量支持,且不易引起肠胃不适,已成为运动营养食品中的新宠。
03
热门运动营养食品产品类型
(一)运动饮料:功能更细分,成分更健康
运动饮料作为运动中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的重要选择,一直是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的热门产品。近年来,运动饮料的研究朝着功能细分和成分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针对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长,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不同配方的运动饮料。例如,针对高强度短时间运动的运动饮料,会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浓度,以快速补充能量;而针对长时间低强度运动的运动饮料,则会增加电解质的含量,重点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运动饮料开始采用天然甜味剂和天然色素,减少人工添加剂的使用,并且降低糖分含量,避免过量糖分摄入带来的健康问题。
(二)蛋白粉:口味功能兼具,吸收效率高
蛋白粉是运动人群补充蛋白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蛋白粉在口味、功能和吸收效率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口味方面,除了传统的巧克力、香草等口味,科研人员通过不断优化配方,开发出了水果味、奶茶味等更多新颖的口味,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功能方面,除了基础的补充蛋白质功能外,很多蛋白粉还添加了肌酸、谷氨酰胺等其他营养素,实现了“一站式” 营养补充,能够更好地促进肌肉生长和恢复。在吸收效率上,通过对蛋白质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如采用微滤、超滤等技术,提高了蛋白质的纯度和溶解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三)能量棒:营养更均衡,原料更天然
能量棒作为一种方便携带、快速补充能量的运动营养食品,受到了很多运动爱好者的青睐。近年来,能量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均衡和原料天然化方面。
以往的能量棒多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为主要成分,蛋白质含量较低。而现在的能量棒则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不仅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还添加了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能够为运动人群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同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食品的追求,能量棒的原料也越来越天然,如采用全谷物、坚果、水果干等作为主要原料,减少了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的使用,让能量棒既健康又美味。
04
运动营养食品核心发展趋势
结合市场数据与技术创新方向,行业未来将呈现四大核心趋势:
(一)消费群体全民化,需求场景多元化
市场已从“专业运动员专属” 转向 “全民共享”,普通健身爱好者、健康管理人群成为核心增长动力。需求场景进一步细分,既涵盖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耐力运动的能量补充需求,也包括日常体重管理、关节保护等健康诉求。例如,针对关节冲击较大的运动人群,胶原蛋白肽类产品因能增强结缔组织强度而备受青睐;针对女性消费者,低糖、便携的代餐蛋白棒成为新选择。
(二)成分创新聚焦“天然化 + 功能化”
消费者对健康原料的偏好推动成分升级:一方面,天然、有机成分成为研发热点,如绿咖啡因、人参提取物等植物源成分,以及益生元、益生菌等肠道健康相关成分的应用日益广泛;另一方面,功能性成分组合创新加速,如支链氨基酸与谷氨酰胺复配增强肌肉修复,葡萄籽提取物、姜黄素等抗氧化成分缓解运动应激反应。同时,低糖、无人工添加剂成为产品标配,天然甜味剂、色素的使用比例显著提升。
(三)个性化定制成行业竞争焦点
精准营养理念落地加速,个性化产品从概念走向市场。借助基因检测、代谢组学技术,结合AI 算法分析运动习惯与身体数据,可实现 “一人一方” 的配方定制。例如,针对高强度短时间运动者的高碳水配方、针对长时间低强度运动者的高电解质配方,已成为运动饮料的主流细分方向。同时,智能包装技术(如温度敏感型包装)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进一步实现营养摄入与运动表现的实时匹配。
(四)供应链与产业生态跨界融合
行业呈现“原料 - 技术 - 场景” 全链条升级:原料端,植物基、发酵蛋白等新型原料比重上升,供应链区域化特征显著(如中国对植物基蛋白的进口依赖度提升);技术端,与运动医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运动数据监测优化营养方案,实现“训练 - 营养” 精准协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考量,绿色生产工艺、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应用比例逐步提高,呼应全球环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