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济南召开。本次大会由山东省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联合举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开昌,山东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张立明,作物所党委书记兼理事长赵海军、所长曹新有等领导出席会议。
刘开昌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省农科院的基本情况和科研创新进展,培育的小麦品种年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种植的11%、占山东的43%。济麦22十二年为全国第一大品种;济麦44连续三年为全国最大强筋小麦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济麦34、鲁研951今年夏收实打亩产分别为922.39公斤和909.18公斤;济麦60在黄河三角洲含盐量3.01‰的盐碱地实打亩产560.4公斤;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等关键技术在生产一线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交流前沿技术发展与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对策,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必将对加快生物育种技术攻关、种业人才培养、推动种业强国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鲁非,先正达北京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贾海燕等6名从事小麦育种与产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分别作《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诱发突变与小麦品种改良》《粮食政策协同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思考》《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适应性进化》《作物双单倍体技术研究进展和展望》《小麦抗赤霉病改良—从基因挖掘到抗病品种选育》等主题报告。6位专家的报告,阐述的相关知识有实用性,学术观点有前瞻性,对学术思维有很好的启发性,对下一步小麦遗传改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以及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相关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