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冷”食品?
“冷”食品通常是指冷藏食品,包括冷却食品和冻结食品。所谓的冷却食品,就是不需要冻结,但需要把食品的温度降低到接近冻结点,并在此温度下保藏的食品。一般在超市的冷藏柜中出售,包装上的“保质条件”一栏往往写着“置于2-6℃”等字样,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保存。所谓的冻结食品,则是需要在低于冻结点的温度保藏的食品,一般在超市的冰柜里出售,购买后如不马上烹调,需立刻放入冰箱冷冻室中。这些食品都需要冷链保存和运输。也就是说,从生产出来到烹饪之前,需要全程在低温下保藏。例如,食品中工厂的冰柜→冷藏车→超市冷柜→家庭冰箱,就构成了一条冷链。
为什么要保“冷”?
低温下许多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比较慢。一是如果储藏温度超过了保质温度,微生物繁殖加快,食品会提前败坏,或品质下降,风味变差。二是如果温度波动,营养素和风味物质损失速度加快,包装袋里出现冰晶,食材脱水变硬,互相粘连,甚至出现裂缝,食品的口感变差。三是对于活菌酸奶和活乳酸菌饮料来说,离开冷藏条件后,酸度会上升,活菌数会快速下降,降低了食品的健康价值。
购买注意事项
尽量到超市、官网等正规场所渠道购买“冷”的食品,可别小瞧采购顺序和贮存方式,这不仅会影响食品的新鲜和美味,还直接影响食用的安全。切勿购买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一看食品的“保质温度”。如活菌酸奶、大部分豆制品和鲜肉、冰鲜水产品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出售。如果食品包装上要求低温保存,而商家却放在常温下,这种食品最好不要购买。二按顺序拿取。先取不用冷藏又不怕压的,如米面粮油、常温罐头、不用冷藏的包装食品;再取可以在室温下至少放1-2天的,如蔬菜水果等;然后取冷冻食品,如速冻饺子、汤圆、冻肉等;最后取冷藏食品,如巴氏奶、冷鲜肉、生鱼片等。三要分类摆放在购物车中。把需要冷冻和冷藏的食物放在一起,让它们“抱团取冷”,减缓温度上升速度。但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冷冻、冷藏食物,要各自包严,既不要接触蔬果,也不要互相接触,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污染”。特别是巴氏奶、酸奶、生鱼片、冰淇淋等这些食用前通常不再经高温煮沸的冷藏食物,更要小心。除了使用购物袋,还可自带冷藏袋和冰袋,冷藏袋有隔热性,内壁有金属反光膜可以反射热辐射。
贮存及安全食用要点
尽快放入冰箱。购物回家后,尽快将食物分类放入冰箱。如不能及时放入冰箱,可采取以下措施:已解冻的鱼肉类,应尽快全部烹调,如一餐吃不完,可趁热分装成几份,分别冷冻或冷藏,每次按需取用;巴氏奶如不能及时冷藏,即使还在保质期内,也应尽快喝掉,但别忘记喝前先加热到80-90℃(还没有沸腾);如果打算生吃的鱼片、鲜虾离开冷藏条件1小时以上,应改为烧熟煮透再食用,否则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注意包装完整。包装破损容易受到外界污染,微生物容易进入;反复融冻、储存安全风险温度不达标不仅口感不佳,还可能已经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用后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储存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流失、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增加,食用后可能引起身体不适。
特殊人群需注意:对于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特殊人群,应注意选择低糖或无糖食品;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在食用前应先了解其配料组成,确保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食用时间需注意:即使是冷冻或冷藏的食品,存放时间较长的食物不但营养流失、口感变差,也会滋生细菌,影响健康。运动后立即吃冰饮可能诱发胃肠不适,甚至心脑血管痉挛;正餐后立即食用可能易引发胃肠炎;空腹食用冷饮冷食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导致胃部不适。
过量食用冷饮、雪糕等冷食可能会对肠胃造成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尤其是儿童、老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应注意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