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31012552

我国首个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2023-04-11 上观新闻 179 0
核心提示: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论坛暨第十六届农业环境峰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了《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我国农业碳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以较低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主要粮食作物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论坛暨第十六届农业环境峰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了《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我国农业碳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以较低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主要粮食作物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这是国内首个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报告展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报告发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我国农业碳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同时在过去,以较低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


所谓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单位面积或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为8.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只占全国碳排放的6.7%,但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9.5%。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生产以1/16的碳排放量,创造了近1/10的gdp。


“我国单位农业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等,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梅旭荣说。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比如每年投入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粮食安全和碳排放的脱钩期,表现为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粮食产量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梅旭荣说,总体上看,我国低碳农业涉及生产环节多、覆盖面广,需要更加深刻的调整和变革,需要一系列全方位而非单一方面的解决方案。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在减排固碳的同时,做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田草地固碳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突破性固碳技术缺乏,激励政策措施仍需深化。”梅旭荣以农田土壤固碳为例,目前,我国农田碳汇技术创新和引领性不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业研究机构投入强度较低,成熟高效的农田碳汇技术和产品不够。


报告建议,协同推进丰产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农业排放强度。比如,开展农田土壤固碳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产品,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组装集成一批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农田土壤固碳技术。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河北省食品监测中心携手汇安路社区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

上一篇:

海湾国家积极发展沙漠农业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712326302@qq.com
0相关评论